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筑陶瓷发展迅猛 企业与产区间矛盾加剧 [复制链接]

1#
可以说,陶瓷是见证人类发展的博物馆,是人类永远的伴侣。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建筑陶瓷的出现让陶瓷以另外一种方式进入了当代人的生活,墙地瓷砖与陶瓷卫浴产品开辟了一种更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在替代很多其他材料的过程中,建筑陶瓷得到了迅猛发展,而这种发展无疑首先来自消费者的广泛需求。  
    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是建筑陶瓷的需求旺盛、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陶瓷企业与陶瓷产区的矛盾却日益加剧。继佛山、淄博南北两大老瓷区先后遭遇重拳整治乃至大规模腾笼换鸟之后,晋江、夹江、法库瓷区的整改又接踵而至,预计源潭、高安、景德镇、宝鸡等新兴瓷区的整治亦为期不远矣。值得警醒的是,佛山陶瓷从建设起来到遭遇整改大约经过了二十年17173,淄博是十来年,而源潭、高安等产区才几年时间已面临极大的环保压力,可见瓷区达到饱和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政府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实,建筑陶瓷并非污染大户,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建陶行业的产业链太短以及集聚效应导致的集中污染。尤其是投入产出比偏低的低端陶瓷,更容易在政府整治污染时成为众矢之的。从市场趋势来看,建筑陶瓷不可能都做高端,毕竟大量的需求是在低端市场。低端产品才能更现实的满足广大乡镇消费者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大量的民工到城市打工后,纷纷享受到城市住宅、抽水马桶等现代生活设施的舒适,他们赚钱后回去建房,一般都会给家居贴上瓷砖和安装抽水马桶,这也就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go2map,但这类消费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通常不会使用高档产品,而是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客观而论,低端并不意味着劣质,国家也应给予低端陶瓷产品生存发展的空间,但其前提是低成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近年来,建陶行业的怪象是一整改就搬迁,一搬迁就相当于从新开始,结果是陶瓷企业和瓷区都很受伤,代价非常惨重,教训也非常深刻。有鉴于此,在陶瓷企业落户陶瓷产区之前,双方一定要考虑清楚、谨慎选择。双方切莫为了降低短期的配套成本,将陶瓷生产线过度集中,最后在环保压力下又让企业像游牧民族一样不断的迁徙,这样付出的社会综合成本将会非常之高。  
    对于陶瓷产区而言,招商不能急于求成。产区政府应该慎重规划go2map,合理布局。兴建陶瓷产业园,首先是不能过于贪多求大,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消费能力适可而止,否则一方面是环境承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周边市场也消化不了产能,而过多的远途销售又会大量增加物流成本。其次是生产线布局要切实关注环保问题和长远发展,不能只考虑方便管理、减少基础设施投入等因素而集中建厂。譬如一个产区内拥有100条生产线本来并不算太多,但如果集中在一个小的区域,就会形成刚性气流,成为污染的重灾区。所以陶瓷工业园的布局必须是散点式而非块状结构,笔者曾在《中国智式》中提到的“A+X”的产业布局模式可以作为参考。  
    另外,陶瓷产区对陶瓷企业也要慎重考察,切忌来者不拒,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战略定位、企业家需求、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企业的资金实力以及企业对环保的承诺等等。在这些当中焦点装修家居网,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观往往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以赚钱为核心价值观的短线投资型企业,看重的是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报率,赚了钱就走的心态决定了他们快进快出的行为模式;而以做事业为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经营型企业,则着眼于长远,追求的是企业的合理利润,尤其注重品牌的美誉度与生命力。不难看出,选择可持续经营型的企业更利于陶瓷产区的长期发展以及环境、资源、能源的保护。  
    目前建陶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分岔口,鱼目混珠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无论品牌经营还是产品经营、成本经营,各个企业都开始朝着自己选定的不同方向走。以生产线和生产模式的变化为例,追求低成本的会将窑炉越做越长,单线产量越来越大;而做高档品牌的企业goodfeel,会将窑炉做的越来越好,生产线的配置越来越灵活而方便转产。目前区域性品牌和全国性品牌的分野也更加清晰,一般来说,全国性品牌的企业采取的是全面扩张战略,在各地布点,全国销售;区域性品牌则选择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做全国性品牌主要集中在一、二、三级市场,区域性市场集中在三至六级市场。随着竞争的加剧,品牌经营的难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建陶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最初简单的要求产品花色是否美观,到注重整体空间配套是否合意,并最终走向建陶产品所呈现的生活方式是否契合。  
    通过最近一轮的扩张,陶瓷企业也应吸取经验与教训,毕竟陶瓷企业的迁移成本很高,对产区的选择尤须谨慎。首先是不能贪图优惠的招商政策而因小失大chinaren,建设一个建陶工厂,基础设施的投入非常大,而且大量的设备在安装之后是很难整体搬迁的。因此,虽然各产区都说提供优惠的地价等,但相对陶瓷企业的总投资而言,地价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而大量的设备如窑炉、搅拌池等,安装后如果迁移就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了。  
    此外,陶瓷产区对陶瓷企业的承诺和优惠政策应该言出必行,并要担负起持续优化经营环境的责任,形成产业配套,切莫采取“钓鱼”的方式,引入陶企之后就“关门打狗”。同时,陶瓷企业也更承担起相应的环保职责,并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样不仅能相对减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还能提高纳税额度,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可谓皆大欢喜。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产区是大家庭,陶瓷企业是家庭中的一员,在现有的环境下,必须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纳入战略思考并付诸实施,惟其如此,产区和陶瓷企业才能够携手共进、长治久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